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对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与层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及部署,结合实际,制定《西安医学院 2014-2020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科建设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基本现状
通过近年的建设,我校的学科建设得到普遍加强,科研水平日益提高。至2014年9月,我校拥有各层次优势学科3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4个,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7个,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3个,陕西省医疗单位重点学科1个,省级医院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9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3个(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成立了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由博士生导师徐仓宝教授任所长和学术带头人。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学校加大了对教学与科研硬件建设的力度,在加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公共平台的搭建、图书馆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极大改善了教学和科研环境,使全校现代化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存在的问题
1. 学科设置与布局不够合理,学科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体系有待完善,优势学科群尚未形成;
2. 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能带动学科或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科技人员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与成果偏少,科研经费还不充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整体推进,分级负责,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按照立足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瞄准前沿、注重特色的要求,构筑优势学科群,建设基础研究平台。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优势学科建设,加强学位点的建设,争取更多学科成功申请硕士点。
三、学科建设战略布局与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学科建设战略布局与目标。
(一)学科建设战略布局
坚持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为主体;进一步巩固我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省级优势学科的优势,为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创造条件;着重在生物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中药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培育新的省优势学科增长点。通过对学科的有机整合,对有一定领先优势、相对集中和稳定、并具较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的特色研究方向进行重点建设。
(二)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结合国家及陕西省医疗卫生事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搭建以优势学科、学位点和科技研究平台相协调的学科创新体系,整合、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建立高效、灵活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汇聚一批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骨干,形成高素质创新学术团队;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鼓励多学科综合集成,构筑公共研究基地,确保研究基地的先进性、共享性与开放性,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更新率;加强学位点建设,使省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硕士学位点结构合理;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取得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加大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提升学校科技水平与层次。
(三)具体建设指标
1. 优势学科及学科群建设
进一步完善省部、学校二级学科建设体系。加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等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争取从以上四个学科中培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争取在生物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医学检验、呼吸治疗、医学影像、眼视光学)、中药学、公共管理等学科中培育出3个省级优势学科;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布局,建设校级优势学科30个。
结合社会需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与中药学的结合,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促进优势学科群的形成。
2. 学位点建设
在现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争取五年内硕士点建设覆盖医学门类下的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等5个一级学科,理学门类下的生物学(以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这4个二级学科申报硕士点)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以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一级学科。
3. 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加强学科实力、突出学科特色的人才,建设一批以高水平拔尖人才为核心、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争取每个一级学科下有4-6个学术团队,每个学术团队负责一个学科方向的建设。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重点培养德才兼备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4. 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对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整合校内资源,建设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建设,并以此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加大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及电子期刊数据库数量,满足学科建设对网络和文献信息的需求,将图书馆建成具有信息咨询服务功能的开放式的现代化图书馆。
5. 科学研究
提倡和鼓励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团队合作研究模式,争取到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达100项以上,努力争取“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或重大项目。年度到帐各类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力争突破6000万元。争取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奖励成果15项,总数达到30项以上;争取申请和授权专利15项,总数达到50项以上;发表 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50篇,总数达到300篇以上。
6.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积极主(协)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气氛,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每月举办3~5次学术讲座。建立学术休假或访问学者制度,保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学术进修、交流和研究,使他们能够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加强建立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成果层次。
四、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首先,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监控机制,确保学科建设经费的有效使用。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突出院(系、部)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完善优势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与评估机制。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树立竞争意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队伍结构
大力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尤其是目前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如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等学科,其人才引进应以中青年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为主。围绕着学科(研究)方向组建学科团队,形成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围绕着同一个学科(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发表成果。在引进、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并在外出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优势学科成员一定倾斜。
(三)整合资源,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我校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3个。在此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新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5个。成立2个校级研究所,即全科医学研究所、卫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实现新的突破。加强校级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在不重复购置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学科建设所需的设备购置。将平台建设同引进人才的科研需要相结合,建设既可服务于教学需要又基本能满足科研工作开展的实验教学与科研开发的平台。
(四)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
首先,争取国家、教育部和我省对优势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的经费投入。其次,学校每年拿出不少于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再次,通过学科优势竞争重大研究项目,增强学科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自筹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第四,通过产学研合作,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第五,利用学校外部资源,争取单位或个人经费赞助。
对已确定的各级优势学科及一些新兴学科、应用学科重点投入,使一批学科尽早进入省级或国家优势学科行列,使学校的学科建设有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强化学校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建立科学和完善的高效、通畅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全校科技人员齐心协力实现已设定的学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学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